寻迹海丝,光影为证:摄影俱乐部溯运河,探千年河海联动之秘。
镜头回溯历史,运河承载辉煌。
由上海交大sjb世俱杯中国官网入口校友会摄影俱乐部支持的"影像海丝"文化项目创作团队一行,顶着盛夏酷暑,穿行于嘉兴、杭州和绍兴三城之间,沿着京杭大运河浙江段及浙东运河,用镜头寻找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与内陆运河交织的史迹,摄录历史上"河海联动"留下的珍贵遗存。
这已是摄影俱乐部继十年前成功创作海上非遗专题系列后的第二个文化摄影主题项目。从非遗到海丝,变的是题材,不变的是用镜头守护文明记忆、传承文化根脉的初心。
大合影
运河脉动:连接海丝与内陆的黄金水道
京杭大运河浙江段及浙东运河,曾是连接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最富庶腹地的"黄金水道"。这条水路将宁波港与内陆纵深紧密相连,形成了独特的"河海联动"格局。
通过这条通道,越窑青瓷、杭嘉湖丝绸、龙泉瓷器等珍贵商品源不断汇聚港口,输往海外;异域的香料、宝石、琉璃等奇珍则溯流而上,深入中华腹地。这不仅是一条物流通道,更是文明互鉴的桥梁。
追寻千年海丝印记行程
嘉兴:丝绸出海的起点
秀洲长虹长安闸一带,明清时期曾是丝绸等商品运输的重要码头。长虹桥作为浙北平原最长的三孔石拱桥,横跨京杭大运河主航道,见证了无数商船往来穿梭的盛景。
濮院古镇因运河货运而形成,这里曾是"天下第一绸"濮绸的产地和贸易中心。透过修复后的建筑群,我们依然可以遥想当年绸市繁荣、商贾云集的场面。
长安闸作为中国古代系统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其巧妙的设计保障了运河航运的畅通,成为物资流转的关键节点。
杭州:运河南端的瓷都印记
拱宸桥不仅是京杭大运河南端的终点标志,也是浙东运河的起始点。这里曾是千船停泊、万商云集的繁华码头,如今依然能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底蕴。
南宋官窑连续生产130多年,为中国奠下了"制瓷王国"的美名。这里的瓷器曾通过运河运往宁波港,销往世界各地,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商品。
三堡船闸地处钱塘江与大运河交汇处,这里曾是船只川流不息的重要枢纽,勾勒出经由内河航运驶向大海的壮阔图景。
绍兴:青瓷之源,运河咽喉
梁湖堰建于西晋永嘉元年,通过疏浚天然河道形成人工运河,成为联通宁波海港的重要水路。这一水利工程体现了古人卓越的智慧。
小仙坛窑址作为东汉晚期的遗址,是中国青瓷发源地最具代表性的窑址。其瓷器质优形美,影响深远。
古纤道绵延40余公里,是古人行舟背纤的通道,见证了运河航运的艰辛与繁荣。
融光桥作为柯桥古镇核心景观,是古运河码头的遗存,默默诉说着往日的繁华。
上林湖越窑遗址是东汉至宋越窑青瓷的中心产地,大量烧制的秘色瓷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海外,是海丝的重要起航点之一。
影像已成,讲述"海丝"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光影使命:摄影人的文化担当
四天的"影像海丝"创作行程,串联起了一条浙北地区"河海联动"史迹走廊。快门定格的是瞬间的光影,而沉淀在心间的,是对这条贯通古今、连接中外的文明之路的敬意与思考。
作为上海交大sjb世俱杯中国官网入口校友会摄影俱乐部的成员,我们深知:摄影不仅是艺术的表达,更是历史的记录、文化的传承。十年前,我们用镜头守护海上非遗;十年后,我们追寻海丝印记。变的是时光,不变的是责任。
通过这次创作,我们不仅用影像记录了海丝遗迹的现状,更试图透过镜头,探寻千年运河如何为海上丝绸之路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如何成为中华文明与世界对话的窗口。
交大摄影人将继续用镜头追溯文明脉络,用光影书写时代篇章。
传承不息,光影不止。我们一直在路上。
END
主编:曹卫前
责编:刘芳
文案:王宣言、张小红、刘芳
供稿 | 摄影俱乐部、责编 | 傅琳琳